乌篷船从“河边布街”划向“国际纺都”

发布:2022-11-16 14:59:39   来源:柯桥日报    评论:0 点击:
本文导读:  “那时候一个渡口就有400艘乌篷船运送来自全国各地的布商,大家拿着各式各样的布料样品来柯桥寻找供货厂家。”

本文关键字:

  “那时候一个渡口就有400艘乌篷船运送来自全国各地的布商,大家拿着各式各样的布料样品来柯桥寻找供货厂家。”曾经的“船老大”、轻纺市场的第一批经营户,绍兴市怡浩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张友回忆起80年代的“河边布街”依旧心潮澎湃。
 
  熙来攘往的客商、人头攒动的样布摊沿着河岸摆放,一条百米长的面料集市自发形成。“早年间柯桥下市头的渡口边挤满了布商”,吴张友说,那时乌篷船还是水乡绍兴主要的交通工具,各地商人们下船后会去河岸边的布摊上挑选面料,进而再去厂家实地考察后再进行批量交易。“船老大”吴张友摇橹划桨载着布商,从柯桥划到华舍、齐贤以及安昌等镇街,走遍了各个乡镇的纺企。日积月累下,吴张友一摸客户手里的样布就知道要去哪里寻找。
 
  1988年,柯桥东升路上建起了2万多平方米的纺织面料交易市场,原先的马路市场成为浙江省最大的室内轻纺专业市场。吴张友嗅到了商机也抓住了机遇,放下船桨的他自主创业,成为轻纺城市场的第一批经营户。“当时我的门市才2平方米大小,只能放3捆布。”找客户、跑厂家、寻面料,订货、采购、送货,全靠吴张友一手张罗,一天睡两三小时成为常态。头脑精明的他不断钻研市场行情,引进新式布料,生意越做越大。慢慢地,店面从2平方米拓展到18平方米,再到3000多平方米的布料仓库。吴张友回首这一路的创业历程说,“早年间的积累铺垫,让我把握了时代的机遇,更是乘上柯桥纺织业迅猛发展的东风。”
 
  作为市场第一批经营户,吴张友见证了中国轻纺城从小集市发展成“国际纺都”。1992年,绍兴轻纺市场更名为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成为全国首个被冠名为“中国”的专业市场,发展更是进入快车道。南部传统交易区、中部的国际贸易区、北部创新发展区、西部原料交易区、东部物流仓储区等陆续建成开业,中国轻纺城传统交易市场群基本形成,全球近四分之一的纺织产品在这里交易。2021年,“线上+线下”成交额突破3000亿元大关。
 
  如今,年已七旬的吴张友和他的女儿两代人共同管理经营着公司,依托线下的门市部,女儿们还积极拓展线上市场,面料销量稳步增长。吴张友感慨地告诉记者,“时代不一样了,80年代,我们把整捆布匹堆在摊位上来展示给顾客,现在,随着互联网专业平台的发展,网上‘做生意’也很便捷。”
(本文来源:柯桥日报 )
免责申明:
    中国家纺产业网尊重各行业网站及各通讯员之版权,如发现有本网未署名而刊登您的稿件,请与我们联系。中国家纺产业网热诚欢迎家纺行业相关人士成为本网通讯员,请点击登录注册。

上一篇:中国轻纺城:纯棉纱销售仍显不足,纯棉印花床布成交缩量
下一篇:中国轻纺城:冬春针织内衣面料和时装针织面料下单环比小増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