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新机具赋能传统蚕桑业“破茧重生”

发布:2020-06-24 09:46:12   来源:互联网   评论:0 点击:
本文导读:一张春蚕种结茧净增12公斤,按每公斤40元计算,可增收500余元,效益提高30%,这是位于宜宾高县的四川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实施现代机械化养蚕以来的最新“捷报”。

本文关键字:蚕桑业

  一张春蚕种结茧净增12公斤,按每公斤40元计算,可增收500余元,效益提高30%,这是位于宜宾高县的四川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实施现代机械化养蚕以来的最新“捷报”。
  传统蚕桑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何以振兴?依靠新机具、新技术,传统蚕桑业正在“破茧重生”。不止是高县,在宁南、兴文、乐至、武胜、涪城等我省攀西、川南、川北三大蚕桑产业带的优势地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成为共同的选择。
  在推进蚕桑产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科研院校、省属蚕种场和龙头企业等主体,在协作共赢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从栽桑到养蚕,再到蚕茧加工,桑园机械、养蚕机具等现代蚕业技术装备不断涌现,推动蚕桑产业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迈进。
  建成高标准桑园为机械化“铺路搭桥”
  新农机:建成标准化桑园后,方便各种现代化机具的灵活运用,可以大大降低桑农劳动强度,同时提高桑农收益。
  新要求:随着蚕桑产业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机械化是必然要求,要明确研发方向,为解放生产力做好支撑。
  6月,在绵阳涪城区12000亩标准化桑园放眼望去,一株株整齐排列的桑树在阳光映射下苍翠欲滴,同时每20亩桑园还配套建设有标准化蚕房和蚕台。
  “补丁地、边角地、巴掌田,桑树种植不成规模,机械作业更是难。”说起曾经的桑树种植,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科技部主任杨建林连连摇头。
  近年来,涪城区紧抓高标准桑园建设机遇,让地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为桑树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种植打下良好基础。
  “建成标准化桑园后,方便旋微耕机、中耕机进场松土、除草,此外在桑园管理、桑园植保等方面有了机械助力,大大降低了桑农劳动强度。”杨建林说。
  在田间,桑园无人机时不时在半空盘旋喷洒农药,随着机器开动,不一会儿就完成一亩地的喷洒。“桑园无人机治虫效率是常规治虫的25倍以上,还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杨建林介绍,为了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蚕桑产业,除了运用无人植保机,桑园还先后采用色诱、灯诱、食诱、性诱等综合绿色防治桑螟技术。
  此外,桑树修剪也是桑园管理作业劳动强度较大的环节。时下,为产业化种桑服务的桑树伐条机、气动桑枝剪、省力组合式桑枝大剪,也被广泛使用。
  “电动修枝剪使用灵活、省力,枝条剪切直径范围大,符合桑树修剪机具使用便捷、高效趋势。但考虑到桑园条件、规模、成本等因素,目前桑园夏伐以手动剪为主。”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丘陵山地农业装备研究所所长易文裕建议,桑农应根据树龄、季节和农艺要求合理选择修剪机具。
  随着蚕桑产业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桑园规模化、机械化是必然要求。易文裕说:“我们通过同蚕桑管理人员、生产一线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搜集整理桑园机械化需求,明确研发方向,为解放生产力、提高农民收益做好技术支撑。”
  养蚕机具迭代助力产业加速跑
  新技术:“家蚕高效养殖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在四川广泛推广,同时各种大型装备和小型机具也成为蚕农养蚕的好帮手。
  新收获:新机具的运用,在减少劳动力的同时,还保证蚕体强健,为产业带来质的飞跃,让养殖户和企业收获更多效益。
  高县新丝路茧丝绸公司春蚕二批孵化整齐,全面共育。记者在小蚕环境智能控制共育室内看到,空调、加热板、换气扇协同作业,超声波加湿器产生的超细雾化颗粒通过补湿管网传导,蚕房薄雾氤氲。而这一整套操作只需在智能控制面板上简单操作,即可实现自动升温、降温、补湿、换气。
  “从蚕种到大蚕,每个阶段所需的温、湿度不一样,蚕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2017年我们开始使用蚕种保护催青、小蚕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彻底摆脱了养蚕环境不可控、难精准把握的困境。”说起这套环境智控系统,该公司总经理王良赞不绝口:“减少劳动力的同时,还保证蚕体强健,为产业带来质的飞跃,也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科技兴农带来的益处。”
  这套技术名为“家蚕高效养殖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由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牵头主持完成,从2010年起就先后在重庆、广西、云南、四川等地进行应用推广,覆盖全国所有蚕区,四川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85%以上。今年,该项技术获得了201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的主持人——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蚕病蚕药研究所主任青学刚介绍,蚕种保护催青阶段,智控系统对温度、湿度、感光、匀风、换气等环境变量进行自动巡回检测,并按照蚕卵发育过程所需的最佳催青保护工艺曲线而自动实施有效控制,一日孵化率可提高5%以上,为蚕农增收80元/张。
  在大蚕饲育环节,养蚕机具的使用同样不断迭代升级。日前记者在乐至县聚福蚕桑专业合作社工厂化大蚕棚看到,由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自主研发的自动化养蚕设备2.0投入使用。这台现代化养蚕机长3.7米、宽2.7米、高4米,由垂直循环饲育架、自动蚕台取放装置、给桑设备、撒粉消毒设备等装置组成,工作人员只需站在机器一侧投放桑叶,就可自动对所有蚕台内的蚕儿进行喂叶。“传统养蚕比如说20张,至少要十个人养,现在基本一两个人就能搞定。”该合作社总经理张贵运说。
  除了这样的大型化装备,切桑机、熟蚕收集膜、方格蔟自动采茧机等小机具同样成为蚕农养蚕好帮手。
  加强协作攻关提升产业发展动能
  新改变:在科技助力下,我省多地的蚕茧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同时,智慧化平台的建设还为蚕农提供了更多精细化服务。
  新问题:目前,我省蚕业机械化水平整体仍不高,对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的掌握应用不够,桑园管理水平也相对落后。
  以科技引领蚕业供给侧改革,我省多地的蚕茧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
  记者了解到,宜宾珙县能剿5A以上高品位丝的优质茧比例,由2005年的2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珙县“僰人”牌蚕茧更是供不应求。
  不仅在生产环节,珙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还运用智慧蚕业售茧系统,构建公平公正的仪评售茧机制,进一步引导蚕农更加重视养蚕质量。
  尽管我省蚕桑产业在科技助力下发生了深刻改变,但采访中,行业相关人士也指出,我省蚕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仍不高,对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的掌握应用不够,桑园管理水平也相对落后。
  在桑园管理上,易文裕谈到,目前,用工最多的桑叶采摘环节、施肥环节一直没有适用的机具,虽然市面上有不少采桑装置,但是提高工作效率并不显著。
  在养蚕过程中,省蚕业管理总站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我省养蚕机械化、自动化应用水平低;人才队伍上青黄不接,专业人才培养不够。他指出,科研单位、基地和企业要加强交流合作,减少低水平重复,重点围绕机械化智能化养蚕、人工饲料养蚕、采桑采果、蚕桑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协作攻关,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用好职业农民培训的各项政策,大力培养职业农民。
(本文来源:互联网)
免责申明:
    中国家纺产业网尊重各行业网站及各通讯员之版权,如发现有本网未署名而刊登您的稿件,请与我们联系。中国家纺产业网热诚欢迎家纺行业相关人士成为本网通讯员,请点击登录注册。

上一篇:浙江“吉麻良丝”推出汉麻冰凉席
下一篇:新冠疫情催生羊毛纤维在防护领域研发应用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