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 | 看看这里扎堆崛起的“500强”

发布:2019-04-29 10:02:21   来源:互联网   评论:0 点击:
本文导读:山东省滨州市魏桥集团(以下简称魏桥)的张士平家族再一次以近千亿的创富总额,蝉联创富榜山东省榜首。这很有意思。

本文关键字:500强

  山东省滨州市魏桥集团(以下简称魏桥)的张士平家族再一次以近千亿的创富总额,蝉联创富榜山东省榜首。这很有意思。拥有380万人口、9600平方公里的地级市滨州并不属于发达地区,但在造就“首富”之外,也孕育出邹平和博兴两个“全国百强县”,培养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五家“中国企业500强”、七家“中国民企500强”。
  
  
  这似乎有些矛盾,因为“欠发达”似乎很难与“首富”“500强”联系在一起。更深层的疑问在于,创业者可以成就一个企业,那么谁来成就创业者?如果说“一山一水养一方人”,那么区域性格在推动创业者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帮助?
  
  
  此外,时代因素、科技因素在创业者及其企业崛起过程中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存还是死亡关键的一招是什么?
  
  
  4月的鲁中小县邹平,乍暖还寒中又迎来了新的一天。不到6点,城区的各色汽车和电动车便早早上了路,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身着“魏桥”工装的人们是一道别样的风景——身居小县城,能在“世界500强”里上班,骄傲写在脸上。
  
  
  连续7年上榜“世界500强”,并从388名跃升到185名,张士平和他掌控下的魏桥是中国企业群体中“现象级”的存在。在魏桥旗下,属于纺织业的魏桥纺织和属于铝业的中国宏桥,分别在不同时期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全球最大”。人们津津乐道于一则广泛流传的数据:“我们魏桥生产的牛仔布畅销全球,90%的苹果手机壳体所用的铝板材料来自于这里。”
  
  
  涉足两个被唱衰的行业,张士平掌舵下的魏桥却具有惊人的突围能力。
  
  
  “在整个生产线上,我们安装了15万个传感器,对所有的一线数据进行采集,然后进行智能分析,其结果可反馈给系统自动调节生产过程,使得原本需10人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人。”魏桥纺织负责人张红霞说。在这里,高科技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完成了最熟练的纺织工完成不了的种种动作,从而打造出全球纺纱业的第一个“熄灯车间”。
  
  
  张士平对高科技的偏爱由来已久。从身份变迁上,他从最基层的“扛麻袋”开始干起,到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对科技武装下的“好东西更好卖”观念深入骨髓。规模化发展下,魏桥控制成本,上马先进设备,发展全产业链,牢牢掌握了发展主动权。此外,通过不断扩张的自备电厂获得了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成为其增加利润和加速扩张的“发动机”。
  
  
  历史的戏剧性在于不可预知却又有迹可循。没人想到,近20年前负债1200万元、濒临倒闭的老企业能够完成漂亮的“V”型反弹。但每当经营陷入困顿时,中裕公司当家人张志军就抓住小麦这个核心,往前、往后寻找方向。直至今日,捋出了“育种—种植—存储—初加工—深加工—废物处理—利用”的全链条。
  
  
  张志军告诉记者,中裕崛起最关键的经验是:产业链也是创新链,在全链条的薄弱环节,引入专家,产学研发力,查漏补缺,直至功成。
  
  
  衡量一个好企业的标准,不是看它如日中天的时候,而是看其深处低谷时的反弹力。纺织、铝业、小麦都是传统行业,但是面对“生存还是死亡”的选择,他们祭出了制胜的一招。
  
  
  创业试错为什么倒退也是进步?
  
  
  现在看来,“试水”油棉加工不是段建国的人生“滑铁卢”。恰恰相反,他从这次失败中,感受到了市场的深浅。
  
  
  那是几年前,有志于创业的滨州阳信县青年段建国盘下一个职工不足百人的小型棉油加工厂。厂子效益不好,他几次改进管理却无济于事。反复尝试而无果,他领悟过来,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单纯的棉花加工技术含量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更致命的是,它潜力有限,“进入了死胡同”。
  
  
  在迷茫中寻找前行道路的不仅仅是段建国。距离阳信100公里之外,博兴县润滑油脂厂被裹挟在遍地开花的小厂中间。它生不逢时,创建之初便遭遇原油价格暴涨,后又遭遇流动资金后备不足,一时间陷入窘迫。
  
  
  “创业,就是要做一头站在风口上的猪,风口站对了,猪也可以飞起来。”这句创业圈的流行语,有两个前提:第一,你选择的行业要处于发展红利期;这个红利是相对红利,是你对时代的独到观察,而不是人人都能看到的机会;第二,这是一只千锤百炼的猪,是越过千百创业失败者的躯体,突围出来的猪。
  
  
  对此,段建国深以为然。“春江水暖鸭先知”,创业者总能从报纸上的寥寥数字中嗅出政策走向。“化纤是重化工行业,走节能环保的路子似乎才可行。”这是段建国看到一则报道后的判断。而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是时任中国化纤协会会长郑植艺,后者到段建国的公司调研,留下了一句让他受益终生的话,“你的企业规模太小,即使做环保的原生纺丝也无法与江浙一带的‘巨无霸’们拼杀;建议你选择废旧聚酯料再生纺丝方面的项目,生存没有问题。”
  
  
  在经过一百多次技术、原料实验和工艺调整,对设备进行三十余项重大改进之后,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段建国为之努力多年的利用废旧聚酯瓶片生产涤纶长丝,连续工业化生产工艺成功了!
  
  
  段建国成功了,由博兴县润滑油脂厂改制变身的京博集团也成功了。
  
  
  白色而有光泽的晶体硫脲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精细化工品。在石化炼油中的天然气脱硫、催化干气脱硫等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含有硫化氢的酸性气,在不造成二次污染的情况下,将其转化为高端硫脲,如今已成为京博集团的核心技术,也占据了国际细分市场的“半壁江山”。这意味着反复试错之后,京博找到了对的方向。
  
  
  时代不负有准备的人,创业青睐有准备的人,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通过段建国、京博的故事,我们可以总结出:正视错误,倒退未必不是进步;千锤百炼,机会不负创业者。
  
  
  代际传承下“分享经济”创造了多少机会?
  
  
  传统的棉纺前处理多采用强碱、高温工艺,污染物排放量大。在华纺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华纺),“棉织物低温漂白关键技术”做了3年,最终将原先的100℃降到了50—80℃,省去的水电可想而知。而类似的项目,华纺还有不少。
  
  
  在被标以“夕阳产业”的行业里雕琢“朝阳产品”,并始终保持某些细分领域的优先,这是滨州纺织业最早的创业者华纺坚守科技含量和“工匠精神”的体现,也影响到滨州其他纺织企业。一句话,从华纺开始,创新便成了滨州纺织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纺织工人逐步成长,先后做过公司班长、技术员、车间副主任、主任、总工程师、副总经理、经理,直至成为华纺董事长,王力民的成长与华纺的成长同步。王力民告诉记者,华纺坚持的一个观点,就是领导者要把自己变成内行,否则永远无法理解,更无法决策。
  
  
  不同时代的企业家有着不同的气质。但不同之中,代际之间又有传承的东西。一方水土养一方创业者,共识、共享、共赢成为滨州创业群体的鲜明特色。比如华纺是滨州纺织业的“黄埔军校”,从这里走出的骨干技术人员大都干得风生水起。比如,刘曰兴创办愉悦家纺,现已成所在细分行业的“龙头”;薄方明调任滨州印染集团董事长,使得单一的老牌国企多面开花……
  
  
  当纺织业的生力军都成长起来后,做大了整个产业的盘子又会反过来推动华纺的进步。这一点,滨州的纺织业如此,铝产业如此,粮食产业如此,机械制造业亦是如此。它们又成为滨州的支柱产业。
  
  
  对创业者来说,懂得分享,既为他人创造了机会,也为自己创造了机会。
(本文来源:互联网)
免责申明:
    中国家纺产业网尊重各行业网站及各通讯员之版权,如发现有本网未署名而刊登您的稿件,请与我们联系。中国家纺产业网热诚欢迎家纺行业相关人士成为本网通讯员,请点击登录注册。

上一篇:沿线投资项目已达158个!常州企业,从“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下一篇:电商巨头加速布局制造业,优质服装工厂遭“疯抢”!

分享到: 收藏